超深基坑支护新突破:50米级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
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向纵深发展,50米级超深基坑成为常态。在这一领域,地下连续墙技术迎来关键突破,其在于了三大技术瓶颈:
1.成槽与槽壁稳定控制:传统设备难以保证超深槽段的垂直精度与槽壁稳定。突破点在于采用大功率、高精度双轮铣槽机,配合智能导向系统实时纠偏;同时研发复合泥浆体系,在超深、高承压水地层中形成泥皮护壁,确保槽壁在漫长施工周期内坚如磐石。
2.超深钢筋笼安全吊装:50米级钢筋笼重量与长度剧增,整体吊装风险巨大。创新采用“分节制作、空中对接”工艺,结合BIM模型模拟与大型履带吊机智能协同,实现百米高空毫米级对接,大幅提升效率与安全性。
3.接头与严苛防渗保障:超深地连墙接头是防渗生命线。技术突破体现在广泛应用高精度H型钢接头,并优化其定位与刷壁工艺;在关键部位引入十字钢板接头或套铣接头,显著提升接头抗剪与止水性能;同时采用超声波透射法等检测技术,对墙体质量进行“体检”。
这些关键技术的成熟应用,标志着我国在超深基坑支护领域取得重大进展,为特大型地铁枢纽、超高层建筑深基础及大型地下能源设施的建设,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安全与技术保障,有力支撑了城市空间向立体化、深层化拓展的战略需求。
基坑支护土钉墙材料优化:梅花形布置的优势
在基坑支护土钉墙设计中,钢筋材料成本占据显著比重。优化其布置形式是控制造价的关键。研究表明,采用梅花形(三角形)布置替代传统的矩形布置,可显著节省钢筋用量约15%,其优势源于:
1.更优的力学覆盖效率:土钉主要提供抗拉能力,其作用范围在土体中呈近似圆形扩散。梅花形布置中,土钉位于等边三角形顶点,其形成的加固区域重叠更少、覆盖更均匀。相比之下,矩形布置的应力叠加区更大,存在明显的材料冗余。
2.几何空间的利用:在相同设计间距下(如水平间距Sx、垂直间距Sy),梅花形布置的单位面积土钉数量比矩形布置减少约13.4%(理论计算:正方形单位面积土钉数=1/(Sx*Sy),等边三角形单位面积土钉数≈1/(Sx*Sy*√3/2)≈1/(Sx*Sy*0.866))。这意味着达到相近加固效果时,梅花形可适度增大间距或直接减少钉数。
3.应力分布更均匀:错开的梅花形排列有效避免了矩形网格中可能出现的“弱轴”方向(如沿网格线),使土体受力更均衡,提升了整体稳定性的同时减少了对峰值强度的过度依赖。
综合效益显著:这15%的钢筋节省直接转化为材料成本的降低。同时,土钉数量的减少也意味着钻孔、注浆、安装等工序的工作量相应下降,进一步优化了施工效率和综合造价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优化建立在不降低支护结构安全储备的前提下,梅花形布置已被大量工程实践和理论分析证明其有效性,是符合规范要求的方案。
因此,在基坑土钉墙支护设计中,优先采用梅花形布置是极具经济效益的材料优化策略,对项目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价值。
在邻近建筑物基坑工程中,将沉降差控制在3‰(千分之三)以内是一项高要求任务,需采取系统性、精细化措施:
1.强化支护结构刚度与稳定性:
*优选刚度大的支护形式:优先采用刚度大、变形控制能力强的支护结构,如地下连续墙、内支撑(钢筋混凝土或钢支撑)体系、刚度较大的排桩(结合止水帷幕)。对于深厚软土或高要求区域,可考虑“两墙合一”或增加内支撑道数、截面尺寸。
*严格刚度验算:设计时进行详尽的数值模拟分析(如PLAXIS、MidasGTS),考虑土-结构相互作用,确保支护结构在开挖各阶段的变形(尤其是水平位移)远小于规范允许值,为目标沉降差留足安全裕度。
*可靠连接节点:确保支撑与围护墙、支撑与立柱、角撑等节点连接牢固可靠,减少因节点变形导致的整体刚度损失。
2.控制地下水:
*有效止水:采用可靠的止水帷幕(如三轴、双轴搅拌桩,高压旋喷桩,地连墙),确保坑外地下水渗流路径被有效截断,防止水土流失引起周边土体固结沉降。
*精细化降水/回灌:
*降水:若需降水,采用小口径、深井点,严格控制降水速率和幅度,避免过快过猛降水导致周边土体有效应力剧增。必要时采用悬挂式帷幕减少降水影响范围。
*回灌:在邻近建筑物侧设置回灌井系统,将抽出的地下水(或等量洁净水)及时、定量回灌至保护建筑下方含水层,维持其地下水位稳定,抵消因基坑降水引起的水位漏斗效应,是控制沉降手段之一。需控制回灌量与回灌压力。
3.优化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:
*“分区分块、分层分段、对称”:将大基坑划分为小区域,严格按设计顺序分层、分段开挖,每层开挖深度严格控制(尤其首层)。开挖后(如24小时内)完成该层支撑(或垫层)的安装和施加预应力,形成有效支撑前严禁超挖。
*对称均衡开挖:尤其在内支撑体系下,确保开挖和支撑施加在空间上尽量对称均衡,减少支护结构的不均匀受力变形。
*减小无支撑暴露时间与范围:这是控制变形的关键。采用“抽条开挖”、“盆式开挖”等工法,快速形成支撑。
4.建立严密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:
*监测:对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、深层水平位移(测斜)、支撑轴力、立柱隆沉、周边地表沉降、邻近建筑物沉降与倾斜(关键!)、地下水位等进行高频率、自动化监测。
*信息化施工:实时分析监测数据,与预测值对比。设定严格的预警值(如沉降差达2‰)和报警值(如2.5‰),一旦接近预警值,立即分析原因并启动预案(如加快支撑施工、调整开挖顺序、加强回灌等)。
*反馈设计: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后续施工参数甚至支护方案(如增加临时支撑)。
5.邻近建筑物基础保护与预加固:
*隔断措施:在基坑与建筑物间施作隔离桩、树根桩或注浆加固带,形成一道隔断屏障,减小基坑变形对建筑物的直接影响。
*基础托换/加固:对特别重要或基础薄弱的邻近建筑,提前进行基础加固(如锚杆静压桩、注浆加固)或设置临时托换结构。
6.应急预案:
*制定详细的沉降超限应急预案,包括备用回灌能力、快速注浆加固设备与材料、备用支撑方案、人员疏散预案等,确保能快速响应。
总结:控制3‰沉降差的在于“刚、水、快、测”四字:刚性支护体系提供基础;水位控制(止水+降水/回灌)是;快速开挖支撑形成闭环是关键;全程测控信息化指导是保障。必须将设计、施工、监测、应急融为一体,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。邻近建筑物的沉降监测是终检验标准,必须作为重中之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