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要求
基坑支护工程是确保地下结构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,其施工需严格遵循技术规范与设计要求,主要要求如下:
1.设计依据充分
施工前应结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、周边环境(建筑物、管线、道路等)及基坑深度进行专项设计,明确支护结构类型(如排桩、地连墙、土钉墙等),并通过论证确保方案可行性。
2.施工顺序规范
遵循“分层分段、先支后挖”原则,支护结构与土方开挖交替进行,严禁超挖或掏挖。每层开挖深度需与支护结构强度匹配,坡度控制符合设计要求,避免土体失稳。
3.材料与工艺控制
支护构件(如钢支撑、混凝土灌注桩)的材料质量须检验合格,焊接或机械连接符合规范。注浆土钉的浆液配比、注浆压力及养护时间需严格把控,确保锚固力达标。
4.排水措施到位
设置地面截水沟和坑内降水系统,防止积水软化土体。采用管井、轻型井点等方式控制地下水位,避免渗流破坏支护结构稳定性。
5.监测与预警
布设位移、沉降、应力等监测点,每日观测数据并记录分析。当变形速率超过预警值(通常为设计值的70%~80%)时,立即并启动应急预案。
6.应急预案完善
配备应急物资(沙袋、钢支撑等),制定塌方、涌水等突发情况处置方案,定期组织演练。毗邻建筑物需提前加固,开挖期间禁止堆载超限。
7.验收与过程管理
支护结构各阶段需经五方责任主体验收,留存影像资料。施工全程执行安全交底,作业人员持证上岗,设置安全围挡及警示标识。
8.环保与文明施工
采取降尘降噪措施,渣土外运合规,避免污染周边环境。夜间施工需办理许可并控制照明角度,减少光。
总结:基坑支护需以安全为,通过科学设计、精细化施工及动态监测,实现支护体系与周边环境的协同稳定,保障后续工程顺利实施。
杭州某商业综合体基坑支护工程案例
项目概况
项目位于杭州市拱墅区,基坑面积约1.2万㎡,开挖深度10.5~12.8m,北侧紧邻既有6层住宅楼(基础埋深3m),南侧距地铁隧道结构边线仅15m,周边环境复杂,安全等级为一级。
地质条件
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为:①杂填土(厚1.5m)、②淤泥质粉质黏土(厚8m,c=12kPa,φ=8°)、③粉砂夹黏性土(厚6m,承压水头-3m)。地下水位埋深1.2m,存在承压水突涌风险。
支护方案设计
1.支护结构:采用"排桩+两道混凝土内支撑"体系
-支护桩:φ1000@1200mm钻孔灌注桩,桩长22m,嵌固深度9m
-止水帷幕:双排φ850@600mm三轴水泥土搅拌桩,搭接250mm,深度18m
-内支撑:首道支撑设于-2m,截面800×1000mm;第二道支撑设于-6m,截面1000×1200mm
2.降水排水
-设置18口管井(井深18m)进行承压水,结合轻型井点疏干浅层潜水
-坑顶设300×300mm砖砌排水沟,坡度0.5%
3.监测系统
-布置25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、12组支撑轴力计、8个水位观测井
-邻近建筑设置沉降观测点,地铁侧增设自动化监测设备(精度0.1mm)
施工关键技术
1.采用跳打施工工艺控制搅拌桩垂直度偏差<1/200
2.土方开挖遵循"分层分段、先撑后挖"原则,每层厚度≤2m
3.地铁侧预留6m宽被动区土体,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强支护(3束φ15.2钢绞线,设计拉力450kN)
实施效果
通过动态调整开挖顺序与支撑预加轴力,基坑水平位移控制在28mm(<0.3%H),周边建筑累计沉降<15mm,降水效果良好,未出现渗漏事故。总工期135天,较原计划缩短7天,实现安全与经济双目标。该案例体现了复杂环境下基坑支护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,并通过信息化施工控制风险。
基坑支护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高风险环节,其安全性与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整体安全和周边环境。以下是主要注意事项:
1.前期勘察与设计
施工前需详细勘察地质条件、地下水位、周边管线及建筑分布,确保支护方案与实际情况匹配。支护结构设计应遵循规范,深基坑(≥5m)需组织论证。邻近地铁、古建筑等敏感区域时,需采用隔离桩或止水帷幕等保护措施。
2.施工过程控制
严格按设计分层分段开挖,严禁超挖或掏挖。采用机械开挖时,预留20-30cm土层人工修整。支护结构施工应与开挖同步,如锚杆、支撑安装需及时跟进。加强变形监测,每日记录基坑位移、沉降、支撑轴力等数据,超过预警值(如位移速率>3mm/天)立即排查。
3.材料与工艺管理
支护材料(如型钢、混凝土、土钉)须有合格证并复检。注浆锚杆需控制注浆压力(0.5-1.5MPa)和水泥浆水灰比(0.45-0.5)。土钉墙施工时,钢筋网片搭接长度≥300mm,喷射混凝土厚度误差≤±10mm。
4.排水与防渗措施
设置明沟+集水井组合排水系统,降水井间距15-25m。砂土层中可采用管井降水,渗透系数>1m/d时需计算降水深度。雨季施工应配备应急排水泵,防止积水浸泡坡脚。
5.周边环境保护
对邻近建筑布设沉降观测点(间距10-20m),累计沉降超过10mm时启动应急预案。地下管线区域采用人工探挖,距管线1m范围内禁止机械作业。
6.应急预案
储备沙袋、钢板桩等抢险物资,组建24小时应急小组。出现涌水涌沙时立即回填反压,坍塌事故优先疏散人员再采取坡顶卸荷、注浆加固等措施。
7.验收与维护
支护结构完工后需经第三方检测(如锚杆抗拔力检测),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。使用期间每周检查支护体裂缝、渗水情况,暴雨后增加巡查频次。
通过系统化管理、动态监测和精细化施工,可降低基坑工程风险,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