监测目的
①信息化施工——基坑及其周围环境状态判断,后续施工预测、建议
②优化设计——监测数据反馈于设计,优化设计
③“实验”研究——监测结果用于反演分析,验证、改进设计理论
2)监测对象与监测内容
支护结构(内力、变形)
坑周土体(土压力、变位)
地下水(地下水位、孔隙水压力)
周围环境(相邻建筑物、构筑物、地下管线、隧道等的变形、位移)
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
重要的监测项目之一。每间隔5~20m设一个监测点,每条直边至少3~4点,关键部位适当加密。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监测:
①用铟钢丝、钢卷尺两用式位移收敛计对支护结构顶部进行收敛量测 测量精度为0.05mm。
②用精密光学经纬仪进行观测视准线法。
③用铟钢丝式伸缩计进行量测与自动记录系统相联,可连续获得水平位移曲线和位移速率曲线。
④用全站仪进行观测
基坑支护形式简介及适用范围
1. 放坡开挖
放坡开挖是挖除部分土,放出的足够的边坡,实现基坑内的安全。土方边坡一般用边坡坡度表示,不同的土质允许的边坡坡度也不同。
放坡开挖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,造价较低;缺点是开挖和回填土方均较大,坑边变形大。软土地层中采用单级放坡开挖的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大于4m,采用多级放坡开挖的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大于7m。
基坑工程:
a.深度较大的基坑工程,一般开挖深度大于15m才有较好的经济性;
b.邻近存在保护要求较高的建、构筑物,对基坑本身的变形和防水要求较高的工程;
c.基地内空间有限,地下室外墙与红线距离极近,采用其它围护形式无法满足留设施工操作空间要求的工程;
d.围护结构亦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,且对防水、抗渗有较严格要求的工程。
基坑支护选择
本工程的基坑支护需要考虑的部位是1#楼北侧、2#楼东北侧、9#楼东侧、10楼东侧。
由于开挖深度没有到5米,不需要论证,施工单位就不重视基坑支护工作。我单位根据天津地区土质软,承载力低,对基坑支护非常重视,进行了重点探讨。
1、采用自然放坡,放坡系数为1:1.2,需要空间为7米,大于4米,不可行。
2、采用单排32b型钢间距300mm支护,采用悬臂支护变形很大,要采取型钢上部固定。固定的方法有三种:土钉拉锚、上部钢绳拉结、基坑内部支撑。
由于土质比较软,不能满足拉锚要求;由于附近是围墙和道路,上部钢绳拉没有固;由于基坑宽度有30米,内部支撑难度很大。综合考虑,不能采取此方法。
3、主要考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工字形灌注桩、钢板桩、内插型钢水泥土止水帷幕搅拌桩。
基坑支护工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