监测目的
①信息化施工——基坑及其周围环境状态判断,后续施工预测、建议
②优化设计——监测数据反馈于设计,优化设计
③“实验”研究——监测结果用于反演分析,验证、改进设计理论
2)监测对象与监测内容
支护结构(内力、变形)
坑周土体(土压力、变位)
地下水(地下水位、孔隙水压力)
周围环境(相邻建筑物、构筑物、地下管线、隧道等的变形、位移)
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
重要的监测项目之一。每间隔5~20m设一个监测点,每条直边至少3~4点,关键部位适当加密。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监测:
①用铟钢丝、钢卷尺两用式位移收敛计对支护结构顶部进行收敛量测 测量精度为0.05mm。
②用精密光学经纬仪进行观测视准线法。
③用铟钢丝式伸缩计进行量测与自动记录系统相联,可连续获得水平位移曲线和位移速率曲线。
④用全站仪进行观测
基坑开挖前应进行支护结构完整性检测
可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支护桩桩身是否断裂、严重缩颈、严重离析和夹泥等,并判定缺陷在桩中的部位。
(2)周边环境的监测
周边环境的监测应包括基坑开挖深度3倍以内的范围。
1) 邻近建筑物的沉降、倾斜和裂缝及发生时间和发展过程的监测
可用DSI型精密水准仪进行沉降和倾斜观测。房屋沉降量测点应布置在墙角、柱身(特别是代表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差异沉降的柱身)、门边等外形突出部位,测点间距要能充分反映建筑物各部分的不均匀沉降。
一般的支护结构位移控制以水平位移为主,主要是水平位移较直观,易于监测。水平位移控制与周边环境的要求有关,这就是通常规范中所谓的基坑安全等级的划分,对于基坑周边有较重要的构筑物需要保护的,则应控制小变形,此即为通常的一级基坑的位移要求;对于周边空旷,无构筑物需保护的,则位移量可大一些,理论上只要保证稳定即可,此即为通常所说的三级基坑的位移要求;介于一级和三级之间的,则为二级基坑的位移要求基坑支护工程